什么是神农架野板栗?正宗湖北神农架特产:神农架野板栗
内容摘要:想知道神农架野板栗是什么吗?本文是一篇详细介绍关于湖北神农架特产——神农架野板栗的专题文章,由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查阅并收集与神农架野板栗的相关资料重新整理编辑而成,全文阅读时长大约需要9分钟左右,主要包括神农架野板栗的基本介绍、神农架野板栗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神农架野板栗的品尝吃法等。
神农架野板栗的基本介绍
神农架境内有丰富的野生板栗资源,属野生自然生长品种。目前已知的面积达12万亩,20世纪60年代《中国果树志 栗榛志》作者张宇和教授考察神农架后认为:"神农架一带的板栗为栽培板栗的祖先。"
湖北省农科院等对神农架野板栗种质资源进行了考察,在《湖北农业科学》《湖北气象》发表了《神农架及鄂西山区主要地方板栗资源》《神农架北坡板栗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分析》研究报告,《落叶果树》等学术杂志发表《板栗野生近缘种 野板栗及其命名建议》《板栗种质资源及利用利用》等文章,专家学者均认为:"长江流域的神农架及周边地区为中国板栗遗传多样性中心。"专家呼吁保护野生板栗物种。
科研人员曾在神农架开展了对神农架野板栗嫁接试验,指导农户进行了嫁接,但嫁接后的板栗虽然颗粒增大,但与野板栗相比,果味淡,香味不浓,水分多,反而不如野板栗俏销。遂推广原生态栗园的标准化管理,使栗农对自己山林的野板栗进行科学管理。
神农架野生栗树且具有丰产的特点,野板栗因其纯野生,天然无污染、营养丰富、风味香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神农架野板栗年产量达1000t, 成立了神农架板栗专业合作社,与农民签订订单合同,神农架青松食品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对野板栗进行收购、加工,已研发野板栗休闲食品,产品远销广东、深圳、武汉等各大中城市。
地理环境
神农架环境优美,土质肥沃,水土涵养好,气候凉爽,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壤酸性或微酸性,疏松富含有机质,非常适合野生板栗的生长,在海拔2000m以下均大面积分布野生板栗林,面积达12万亩。
神农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板栗果实发育和干物质的积累,因而神农架野板栗含糖、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份,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的功用,正可谓"林海茫茫神农架,万亩栗园天赐定。自然天成无污染,天然野生品质优。
保护范围
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松柏镇、阳日镇、木鱼镇、红坪镇、新华镇、大九湖镇、宋洛乡、下谷乡共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神农架野板栗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相传,5000多年前,炎帝神农氏跋山涉水来到神农架采药,教民艺五谷,兴农事,创医药。在神农架发现的《黑暗传》记录了神农氏的丰功伟绩,充分说明在远古时代神农架就是生物物种的发源地。
神农架林区,由巴东、房县、兴山三县边缘地带合并而成,"神农架"的正式名称最早出现于清代方志。清同治《兴山县志》云:"老君山其最高处曰神农架,悬崖削立,林木蒙茸,人迹罕至。
自公元1888年,国内外著名植物学家如奥古斯丁·亨利、威尔逊、张宇和对神农架板栗等植物进行了考察研究,20世纪60年代,张宇和教授等众多专家认为神农架一带的野板栗为栽培板栗的祖先,是中国板栗遗传多样性中心。
1942年,贾文治在房县县长贾文治考察(国内首次考察神农架)认为,神农架树木分布备具三种森林带,冷杉林带、水青冈林带和栗林带。
相关传说
相传神农架满山遍野的板栗树是杜鹃为救儿女撒下的。
传说,在神农架深山里睡着一条巨蛟,每年夏天它都会游走,所到之处山洪爆发,冲走许多房屋和庄稼。当地的百姓为了求恶蛟不游走,每年都会选一家的儿女当作祭品。
有一年,轮到张郎的一双儿女,张郎的妻子杜鹃生下一对龙凤胎难产而死,张郎对一双儿女呵护备至,眼看祭日临近,张郎悲疼欲绝,神志恍惚。一日梦见杜鹃前来,说:"吾儿此劫可用后山刺球来解。" 张郎醒来急忙到后山,发现后山突然长出了一大片奇怪的树,树上结着一个个坚硬的刺球,遂安心许多。
到祭日那天,张郎带着一双儿女沿着后山往大山深处走去,所过之处长出一颗颗茂密的大树,树上结满了坚硬的刺球,恶蛟被生人味惊醒,顺着山路横冲直撞,刺球掉下刺满了蛇身,所刺之处恶臭腐烂,巨蛟被制服了,再也不出来祸害百姓。后来人们称这种树为板栗树,人不小心让板栗刺了也会灌脓,至今还常听老人用走蛟来吓唬孩子。不过板栗树结的栗子却是香甜可口,荒年作为充饥的粮食,深得山民喜爱
神农架野板栗的品尝吃法
生
吃将板栗去皮后即可吃,脆脆的,香香的,很好吃哟;
炒
用沙炒,在炒之前要用小刀将板栗开一道小口,这样,炒板栗时才不会炸;
炖
去掉板栗皮,和鸡肉一起炖吃,那香,那味,您就自己去体验吧;
煮
将板栗用水煮熟,去皮即可食用。
以上就是关于神农架野板栗的全部介绍,希望阅读后能让您对湖北神农架特产:神农架野板栗又多一点全新认识,如果您对神农架野板栗的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加“中华特产网”微信进行交流,想了解更多湖北神农架特色产品可点击进入湖北神农架特产大全继续浏览。
最后更新时间:
编辑: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