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邵阳竹簧雕刻?正宗湖南新邵特产:邵阳竹簧雕刻
内容摘要:想知道邵阳竹簧雕刻是什么吗?本文是一篇详细介绍关于湖南新邵特产——邵阳竹簧雕刻的专题文章,由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查阅并收集与邵阳竹簧雕刻的相关资料重新整理编辑而成,全文阅读时长大约需要12分钟左右,主要包括邵阳竹簧雕刻的基本介绍、邵阳竹簧雕刻的产品特点有哪些?邵阳竹簧雕刻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邵阳竹簧雕刻的获奖荣誉等。
邵阳竹簧雕刻的基本介绍
竹簧雕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雕刻艺术品,将竹簧压成平面,与木板胶合,再精制成各种雕刻艺术品。湖南邵阳地区盛产楠竹,清代艺人王树琅首创竹铸雕刻艺术,采用传统白描技法,以刀代笔,在竹簧上刻出各种花、鸟、虫、鱼、诗词书法等图案,产品有茶叶盒、烟盒花等,典雅古朴,是一种将实用性与观赏性相结合的传统手工艺品。
据记载,邵阳的不少制坯艺人是由精细木工和篾工转业而来。像开设了知名竹艺作坊“爱此君斋”的著名竹艺大师王树篯,早年也是篾工,后逐渐刻制竹器。王树篯的五个儿子俱从事竹器业,其中二儿子专事做坯,技艺高超。左瑞卿慕名前往王家学做粗坯,出师后先开设了一家粗坯成品作坊,聘请了刻工王坚吾后,于1910年开设了后来远近闻名的“管弦室”竹器作坊,书写、绘画、雕刻和粗坯整套工艺一家全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受战争影响,邵阳竹簧制作曾一度停滞。当时从事竹刻粗坯的几乎都为兼业艺人,他们闲时务农做木工,忙时做坯,主要集中在邵阳南郊的茅坪一带。
1954年11月7日, “新民竹艺联营社”与“新中华竹艺社”合并组建了“邵阳市竹艺生产合作社”,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邵阳市竹艺厂”,下设器形车间和雕刻车间。在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蔡能安的带领组织和职工们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设备研发和试验,先后自制出圆盘刨、手工压机、液压机、刨皮机等机械,基本实现了器形制作中下料、刨竹皮、清刮角、清边、清桶、抽槽等几个主要工序的机械化,改变了以往制坯全靠人工的原始局面,工效提高了10倍。同时改进了胶合工艺,采用异型产品成型和高温压制等新工艺,较好地解决了竹簧容易开裂、起皮的问题。1966年,在厂职工达120人,年产值12.6万余元,年产竹簧制品6万余件。厂里生产的竹簧产品以出口为主,远销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墨西哥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职工已有208人,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到鼎盛。20世纪90年代,邵阳竹刻出口订单被外方单方撕毁,导致产品大量积压。1992年,邵阳市竹艺厂整体被邵阳市染料厂兼并,后于1994年倒闭。至此,粗坯与雕刻又基本一分为二。
竹簧器将竹簧与其他材料相结合,创造性地制作出了令人称奇的精美制品,从其审美角度来看,讲究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求精、求新、求美。器形的精良与否直接影响竹簧艺术品的整体效果。竹簧可制成的器形种类繁多,有小型日用器,如烟盒、茶叶盒、牙签盒、台灯、装奁、提箱、相架、食盒等;有文房用品,如笔筒、印章盒、折扇、画缸等;还有像挂屏、座屏、折屏之类的陈设摆件。发展至今,邵阳竹簧器的品类已达300余种。
竹簧器形根据其结构特点可以分为单体器物和组合器物。单体器物一般结构简单,多为平面形,如圆屏、条屏等,制作流程为先做木质芯板,再将竹簧皮双面贴于其上即可;组合器物是将一件竹簧器物分解成独立的部件,分别制作完成后再组装胶合成型。一件竹簧器需由多块竹簧片拼合而成,尺寸较大、工艺复杂的器形则需要数十块。一件制作精良的竹簧器物,应结构科学、比例合理,接合处细密整齐,看不出拼接痕迹。
竹簧器物根据其形状及加工特点可分为常规形器和异形器。受原材料限制,竹簧片适宜制作方形器形,带有弧度的器形属于加工难度较大的异形产品,这种加工工艺曾一度失传,直到1957年,邵阳市竹艺厂艺人夏林经过多次试验才成功恢复这门技艺。
同时,由于受到竹簧材质大小和加工工艺的限制,一般器形制作不做圆形、球形,艺人巧妙地用六方、十二方的类圆形进行替代。
制作一个竹簧器形,大致有二三十道工序,某些工序之间还需时间等待晾干或定型,因此一个四角花瓶大约要耗费一个熟练工匠半个月的时间才能制出。艺人通常采取一次制作多个的批量化制作方法降低人力人本。
邵阳竹簧雕刻的产品特点有哪些?
邵阳宝庆翻簧竹刻在艺术风格上将文人的闲情逸趣与诗情画意结合起来并融为一体,在艺术表现题材上,以江南的山川风景、楼台亭阁、飞禽走兽、人物花鸟、书法艺术等为蓝本,在表现手法上,有的使画面重峦叠嶂、密而不滞,有的善于将复杂的自然景色予以集中和高度概括,运刀流利放纵,刀简意到,达到“天水空蒙、剩水残山”的意境。雕刻技法上,除了传统的阴刻外,还创作了镂雕、浮雕、拼嵌、烙画、着色、压烫、腐蚀等方法。在艺术上,它具有造型优美、色泽淡雅、画面讲究构图、雕刻注重刀法、书法苍劲有力等特点,汲取了绘画、书法、金石、版画、雕刻、诗词等艺术的长处,融各种艺术为一体。
邵阳竹簧雕刻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早在北宋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楠竹编织箩筐、背兜、椅子、蒸笼等日常生活用品,后来这种手工艺逐渐由粗到精,发展成在筷子头上雕刻狮子、龙凤等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据传说,光绪三十二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将一把邵阳翻簧竹刻折扇进贡给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生日时,又定制了翎毛筒、烟丝盒、朝球盒等献寿。至今,竹簧工艺已有400余年的发展史,它经历了明代中后期的形成、盛行期,清末民初的创新、发展期,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末的转折、复兴期,以及九十年代的冷落、沉寂期。
中国的竹雕艺术源远流长,学术界、考古界一直认为,远在纸墨笔砚发明之前,汉族先民们已经学会用刀在柱子上刻字记事,作为一种正式的作品,竹雕在西周时已经形成。据汉代戴圣《礼仪·玉藻》记载,西周君臣朝会时手中所持的芴(又称手板),有的就是竹片制成的,只是官位不同,芴的材质也不同,士大夫所持芴,均系竹制狭长板子,这种芴,上面还都刻有一些纹饰,虽然还谈不上是一种工艺品,但毕竟反映了先秦时期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对竹子的使用,并能削制或琢刻出一些简单的成品。
邵阳竹簧雕刻的获奖荣誉
1915年,邵阳竹刻“荷叶花瓶”还在美国巴拿马博览会上获银质奖。
以上就是关于邵阳竹簧雕刻的全部介绍,希望阅读后能让您对湖南新邵特产:邵阳竹簧雕刻又多一点全新认识,如果您对邵阳竹簧雕刻的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加“中华特产网”微信进行交流,想了解更多湖南新邵特色产品可点击进入湖南新邵特产大全继续浏览。
最后更新时间:
编辑: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