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泉州肉粽?正宗福建泉州特产:泉州肉粽
内容摘要:想知道泉州肉粽是什么吗?本文是一篇详细介绍关于福建泉州特产——泉州肉粽的专题文章,由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查阅并收集与泉州肉粽的相关资料重新整理编辑而成,全文阅读时长大约需要4分钟左右,主要包括泉州肉粽的基本介绍、泉州肉粽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泉州肉粽的制作方法等。
泉州肉粽的基本介绍
肉粽是福建泉州等闽南地区的汉族小吃,端午节节日食俗。其选料讲究,配料多样,制作精细,历史悠久,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以独有的风味,享誉海内外。清末民国期间,市区有个“肉粽银”,肉粽最为出名,还有泉州市区浮桥头观音亭的许牛制的肉粽,顾客满座。端午节时泉州家家户户备有肉粽,供奉神明先祖。
泉州肉粽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泉州肉粽的制作方法
包粽子的方法:
粽叶分清楚正反面(毛的一面是反面,可以看叶径区分,径往外鼓的是反面),正面朝里, 包枕头粽。用棉线或者草绳系紧。粽子包出来好不好吃和系的紧不紧很有关系。每个粽子都一定要放肥肉哦,不然不好吃的。
煮粽子步骤:
一口大锅,一定要够深。把粽子放进去,加水,水要没过粽子 。大火煮开,再小火煮3个小时 。一般再大的粽子用小火煮 2~3小时了。
注意:煮粽子中间千万不要停火,一定要保持水大开。 如果发现粽子淡了,可以在煮粽子的水里加盐和酱油,煮一段时间味道可以进去。
以上就是关于泉州肉粽的全部介绍,希望阅读后能让您对福建泉州特产:泉州肉粽又多一点全新认识,如果您对泉州肉粽的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加“中华特产网”微信进行交流,想了解更多福建泉州特色产品可点击进入福建泉州特产大全继续浏览。
最后更新时间:
编辑: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