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普安茶叶?正宗贵州普安特产:普安茶叶
内容摘要:想知道普安茶叶是什么吗?本文是一篇详细介绍关于贵州普安特产——普安茶叶的专题文章,由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查阅并收集与普安茶叶的相关资料重新整理编辑而成,全文阅读时长大约需要9分钟左右,主要包括普安茶叶的基本介绍、普安茶叶有什么营养价值?普安茶叶的产品特点有哪些?普安茶叶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普安茶叶的制作方法等。
普安茶叶的基本介绍
普安细寨绿茶产于云贵高原贵州西南部的普安县布依山区———细寨 ,故称细寨茶。茶区气候温和湿润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四季如春 ,四周高山环抱 ,茶山云雾缭绕 ,土地肥沃 ,无任何污染 ,是茶树生长的理想之地。产品以鲜嫩芽叶为原料 ,经科学精工制作而成。
普安茶叶有什么营养价值?
茶叶营养丰富,所含的成分很多,将近400种。主要有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胆碱、黄嘌呤、黄酮类及苷类化合物、茶鞣质、儿茶素、萜烯类、酚类、醇类、醛类、酸类、酯类、芳香油化合物、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氨基酸。茶叶中还含有钙、磷、铁、氟、碘、锰、钼、锌、硒、铜、锗、镁等多种矿物质。茶叶中的这些成分,对人体大多有益。
普安茶叶除了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含量都大大高于国家标准,其中富含对人体有益的锌、硒等微量元素。茶叶吸附花香能力强,用于加工各类花茶的需花量少,可节约或降低花茶的成本。其次就是茶叶耐泡,冲泡三次后尚有茶味。
普安茶叶的产品特点有哪些?
普安是“中国古茶树之乡”,茶叶成熟期早,富含锌硒,耐泡,汤色碧绿,味香,口感鲜醇回甜。普天、金雀、细寨银针、雪峰香茗等品牌在国内外多次摘金夺银。
普安茶叶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1980年,在普安、晴隆两县交界的云头大山笋家箐(江西坡镇境内)发现新生代第三世纪四球茶茶籽化石一块,为迄今世界发现最早的茶籽化石。目前在青山的普白大箐等地还保存2000余株古茶树。2011年10月21日,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在“第七届中国茶叶经济年会”上,向普安县颁发了“中国古茶树之乡”牌匾。普安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中国古茶树之乡”。
普安种茶、制茶、饮茶的历史都非常悠久,在《普安县志·风土志》中,记者还找到“十二月三十日,鸡鸣争汲水烹茶祀灶谓之‘接灶’”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在明清时代茶在当地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但把茶作为一种饮料,还作为了一种重要是祭品,是长期人们在生活过程中沉淀下来对茶的理解、认识和文化底蕴。而在民间,人们对普安四球茶还有“山上有棵千年树,树下有口清水井,哪天如果不舒服,一片叶来一瓢水”的说法,讲的就是山上生长着的千年四球茶古茶树和一口甘甜清凉的水井,哪个人生病,只要摘来一些茶叶和用这口井的水煮,就可以治疗疾病。
普安茶叶的制作方法
茶叶的冲泡技术包括三个要素:
1.茶叶的用量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多。其次,茶叶用量还与消费者的饮用习惯和年龄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
2.泡茶的水温
泡茶烧水,要大火急沸,不要文火慢煮。以刚煮沸起泡为宜,用这样的水泡茶,茶汤香味皆佳。泡茶水温的掌握,主要看泡饮什么茶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鲜嫩的名茶(绿茶类名茶),不能用100℃的沸水冲泡,一般以80℃左右为宜(通常指将水烧开后,再冷却至80℃;如果是无菌生水,则只要烧到所需温度即可)。茶叶愈嫩、愈绿,冲泡水温要 低,这样泡出的茶汤一定嫩绿明亮,滋味鲜爽,茶叶维生素C也较少破坏。泡饮各种花茶、红茶和中、低档绿茶,则要 用100℃的沸水冲泡。泡饮乌龙茶、普洱茶和沱茶,每次用茶量较多,而且茶叶较粗老,必须用100℃的沸滚开水冲泡。有时,为了保持和提高水温,还要在冲泡前用开水烫热茶具,冲泡后在壶外淋开水。少数民族饮用砖茶,则要求水温更高,将砖茶敲碎,放在锅中熬煮。
3.冲泡时间和次数
如果茶杯泡饮一般红绿茶,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先倒入少量开水,以浸透茶叶为度,加盖3分钟左右,再加开水到七八成满,便可趁热饮用。当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汤时,再加开水,这样可使前后茶汤浓度比较均匀。据测定,一般茶叶泡第一次时,其可溶性物质能浸出50-55%;泡第二次,能浸出30%左右;泡第三次,能浸出10%;泡第四次,则所剩无几了。所以,通常以冲泡三次为宜。 如饮用颗粒细小,揉捻充分的红碎茶与绿碎茶,用沸水冲泡3-5分钟后,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浸出,便可一次快速饮用。饮用速溶茶,也是采用一次冲泡法.
以上就是关于普安茶叶的全部介绍,希望阅读后能让您对贵州普安特产:普安茶叶又多一点全新认识,如果您对普安茶叶的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加“中华特产网”微信进行交流,想了解更多贵州普安特色产品可点击进入贵州普安特产大全继续浏览。
最后更新时间:
编辑: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