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李广桃?正宗甘肃敦煌特产:李广桃
内容摘要:想知道李广桃是什么吗?本文是一篇详细介绍关于甘肃敦煌特产——李广桃的专题文章,由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查阅并收集与李广桃的相关资料重新整理编辑而成,全文阅读时长大约需要9分钟左右,主要包括李广桃的基本介绍、李广桃有什么营养价值?李广桃的产品特点有哪些?李广桃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李广桃的品尝吃法、李广桃的为什么叫李广桃等。
李广桃的基本介绍
李广桃又名紫胭桃,为甘肃省稀有的独特品种,于每年8 月中旬至 10 月上旬成熟。因桃颜色紫红中含绿,呈胭脂色而得名。敦煌紫胭桃具有丰产性强,适应范围广,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在甘肃省敦煌市月牙泉镇、七里镇、莫高镇等乡镇推广种植,栽培面积达 4000 余亩。以形体均匀,色泽艳丽,肉厚味香而闻名。
李广桃有什么营养价值?
李广桃果肉呈蜜白色,味甘清香,含汁丰富,有较多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有机酸、矿物质、粗纤维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份。
桃子味甘酸,性温,有生津润肠、活血消积、丰肌美肤作用。可用于强身健体、益肤悦色及治疗体瘦肤干、月经周期不调、虚寒喘咳等诸症。 研究发现,桃子含有较高的糖分,有使人肥美及改善皮肤弹性,使皮肤红润等作用。
李广桃的含铁量较高,含钾多,含钠少,适合水肿病人食用;桃仁有活血化淤,润肠通便作用。
李广桃的产品特点有哪些?
敦煌紫胭桃表面颜色紫中含绿,呈胭脂色而得名。具有丰产性强,适应范围广,经济价值高等优点;以形体均匀,色泽艳丽,肉厚味香而闻名。其果肉呈蜜白色,味甘清香,含汁丰富。
李广桃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西王母瑶池蟠桃宴上,有一种名叫紫胭的仙桃,硕大圆润,青中透紫,宛如西域美女的腮颊。传说这种仙桃生长在昆仑山下一个气候适宜的地方,三年一熟,非常珍贵稀罕。每年的蟠桃宴上,紫胭桃是深受各路仙客青睐的上品。那时,昆仑山下风调雨顺,紫胭桃花繁果硕,岁岁年年。但后来,由于气候变化,昆仑山下的紫胭桃品质一年不如一年,西王母感到非常忧虑。
一天深夜,西王母做了一个美梦:在距瑶池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座金黄的沙山,怀抱一泓碧绿的清泉,泉边有一块美丽的绿洲,沙地布满大大小小的西瓜。梦醒后,西王母觉得这是一方人间仙境,能生长西瓜,也能生长紫胭桃。于是便派三青鸟去寻找梦中的仙境。
三青鸟身负重托,风雨兼程。它先飞到新疆巴里坤,那儿虽有沙山、流水,但山不高,只有松林、草场,不太理想。它又飞到宁夏沙坡头,那里虽有大沙山和大沙湖,但总觉有点美中不足。最后,三青鸟折回头,向河西走廊一路巡视,进入敦煌地界。当它飞到三危山上空时,只见山顶金光闪烁,金光照耀处,一座金黄的大沙山如长龙巨蟒逶迤东西,与三危山东西遥遥相对,自然和谐, 再看那沙山的怀抱中有一湾清泉,风生水起,沙山北侧的绿洲瓜果飘香,宛若仙境。见此情景,三青鸟心中暗喜:西王母梦中的仙境,原来就在此处。
回到瑶池后,三青鸟如实汇报,西王母大喜过望。立即选择优质紫胭桃种,让三青鸟飞到鸣沙山上空,洒下仙桃种子。这月牙泉边的绿洲,光照充足,无霜期长,非常适应仙桃生长,而且一年一熟,品质极佳,不断繁衍新品,成为地方特产。后来,西王母在三危山新建行宫,并将蟠桃会移至月牙泉畔。而紫胭桃,也成为敦煌人民可以享用的美味。
李广桃的品尝吃法
制成桃干
1.原料选择:选用果形大,肉质紧厚、果汁较少为好。果实外形整齐,成熟8~9成,无虫蛀,无腐烂,无桃胶。
2.清洗:用流动清水洗净果实表面的泥沙和桃毛。
3.切分去核:用不锈钢水果刀沿果实的缝合线切开,双手握果向相反方向掰开,用挖刀除去桃核。
4.热烫:在沸水中漂烫5~10分钟,捞起,沥干水分。
5.熏硫:将桃的切面向上排列在晒盘内,放入熏硫室,熏硫4~6小时。每吨鲜果约需硫磺3公斤。
6.干燥:将经熏硫的果实铺放到竹匾上,在烈日下暴晒,经常翻动以加速干燥,当晒至6~7成干时,放阴凉处回软2~3天,再重新进行日晒,一直晒到完全干燥时为止。这时含水量宜在15~18%。
7.回软:去掉不合格桃片,在密闭贮藏室里放置3周,使各部分水分均匀,质地呈适宜柔软状态。
8.包装:可用麻袋、竹篓或席包包装。
李广桃的为什么叫李广桃
桃子是每个城市都会种植的水果,但是有一种桃子,却是独属于甘肃敦煌,它就是—李广桃。每一个吃过李广桃的人都会说这样一句话:“相见恨晚”。
《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曰: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桃李无言,下自为蹊。”
一提起李广桃,就会想到那个骁勇善战、抵御匈奴的飞将军。沙漠绿洲敦煌出产的李广桃,外形敦厚、饱满,颇具李将军遗风,为了纪念李广故而命名李广桃。
以上就是关于李广桃的全部介绍,希望阅读后能让您对甘肃敦煌特产:李广桃又多一点全新认识,如果您对李广桃的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加“中华特产网”微信进行交流,想了解更多甘肃敦煌特色产品可点击进入甘肃敦煌特产大全继续浏览。
最后更新时间:
编辑: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