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连平鹰嘴蜜桃?正宗广东连平特产:连平鹰嘴蜜桃
内容摘要:想知道连平鹰嘴蜜桃是什么吗?本文是一篇详细介绍关于广东连平特产——连平鹰嘴蜜桃的专题文章,由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查阅并收集与连平鹰嘴蜜桃的相关资料重新整理编辑而成,全文阅读时长大约需要9分钟左右,主要包括连平鹰嘴蜜桃的基本介绍、连平鹰嘴蜜桃有什么营养价值?连平鹰嘴蜜桃的产品特点有哪些?连平鹰嘴蜜桃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连平鹰嘴蜜桃的获奖荣誉等。
连平鹰嘴蜜桃的基本介绍
河源市连平县的土壤呈酸性,冬天不太冷且不长,这种环境比较适合蜜桃生长。每镇根据这 种自然资源优势,与当地农民群众有种蜜桃的传统习惯结合起来,提出了“希望在山,致富在山”的农村经济发展思路。在连平的众多水果中,鹰嘴蜜桃以果大、清甜、爽脆、有蜜味闻名县内外,受到消费 者的青睐。通过大量的市场调查和省农科专家的调研,证实了上坪镇、陂头镇的蜜桃是全省少有的优良品种。于是大力推广蜜桃种植,把蜜桃生产定为连平县“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
连平县地处粤北九连山区,地形复杂,起伏较大,地势自北向东南和西南方向倾斜,平均海拔693.5米。九连山脉在境内自北分别向西和西南方向延伸,两大水系(东江水系、北江水系)六条主要河流(连平河、大席河、忠信河、大湖河、陂头河、贵东河)纵横全境,北、中部多为中、低山,西南部大多是丘陵地带,东南部以谷底盘地为主。 连平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主要特征为:夏冬长,春秋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降水季节明显。2015年,境内日照总时数1324.9小时,平均气温21.3℃,降雨量1691.8毫米。 连平县的土壤呈酸性,冬天不太冷且不长,这种环境比较适合蜜桃生长。
在20世纪90年代,经广东省农科院、仲恺农学院等众多农业专家对上坪镇的桃树品种进行改良培育,使得桃果色泽鲜亮,果大形美,肉质脆嫩,清甜爽口,风味独特,被誉为广东乃至中国南方的桃之极品。此后,这种经过改良的鹰嘴蜜桃在上坪镇的种植规模逐步扩大,至2004年上坪镇的鹰嘴蜜桃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31万亩,2015年,全县鹰嘴蜜桃种植面积已达6万多亩。
地域范围
连平鹰嘴蜜桃产地范围为广东省连平县现辖行政区域。
连平鹰嘴蜜桃有什么营养价值?
蜜桃比苹果含磷量高3.4倍,含铁量高19.6倍,维生素A 的含量是葡萄的4.5倍。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它的根、枝、叶、核、鲜果都可入药,性味甘温,有调中、益脾之功,主治四肢瘫痪、风湿腰疼等症。抗贫血,促进血液生成。桃果肉中含铁量较高,在各种水果中仅次于樱桃。由于铁参与人体血液的合成,所以食桃具有促进血红蛋白再生的能力,可防治因缺铁引起的贫血。
连平鹰嘴蜜桃的产品特点有哪些?
鹰嘴蜜桃,果实大圆形,尾部长相像“鹰嘴”,果个较大,单果重100克到300克,果面绿色,阳面有红晕,有茸毛,外形美观果肉绿红色,由内而外变红,色泽鲜亮、果大形美,肉质脆嫩,清甜爽口,其质地远远优于其他同类产品,是不可多得的水果精品。
连平鹰嘴蜜桃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连平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连平盛产多种水果,据《连平州志》记载,在明朝,这里就出产桃、李等水果,可见连平有悠久的种桃历史,距今已有400余年。连平人十分喜欢桃,在连平流传这样一首客家民谣“食桃饱,食李衰(读音Sui,造成身体衰败的意思),食了杨梅叫(哭)得(着)归”。在当地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前屋后都会种上几棵桃树,但这种本地原始桃属于小鹰嘴桃,个头比较小,可食用部分少,甜度较低,外观色泽较暗,而且由于栽培技术不统一,桃果的品质参差不齐,差异较大。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连平县上坪镇的一些村民开始尝试对当地的桃树品种进行改良,经过悉心栽培、提纯复壮,品质得到改良。
连平鹰嘴蜜桃的获奖荣誉
2005年11月,连平县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确认为“中国鹰嘴蜜桃之乡”。
2010年10月,连平县上坪桃农协会出品的鹰嘴蜜桃在河源市首届农业金牌产品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农业“金牌产品”。
2011年10月,在肇庆德庆举行的“岭南十大佳果”颁奖典礼上,连平鹰嘴蜜桃获此殊荣。“连平鹰嘴蜜桃”是目前广东乃至中国南方地区最好的桃类品种,被农科专家誉为“桃之极品”。
2011年11月,在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岭南十大佳果评选活动中,连平鹰嘴蜜桃从110多种候选佳果中脱颖而出,获得“岭南十大佳果”殊荣。
2012年11月,连平桃花节主题歌《桃花魂》,在广东省第八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 表彰大会上获省“五个一工程”奖。
2015年8月1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连平鹰嘴蜜桃”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以上就是关于连平鹰嘴蜜桃的全部介绍,希望阅读后能让您对广东连平特产:连平鹰嘴蜜桃又多一点全新认识,如果您对连平鹰嘴蜜桃的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加“中华特产网”微信进行交流,想了解更多广东连平特色产品可点击进入广东连平特产大全继续浏览。
最后更新时间:
编辑: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