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贵定云雾贡茶?正宗贵州贵定特产:贵定云雾贡茶
内容摘要:想知道贵定云雾贡茶是什么吗?本文是一篇详细介绍关于贵州贵定特产——贵定云雾贡茶的专题文章,由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查阅并收集与贵定云雾贡茶的相关资料重新整理编辑而成,全文阅读时长大约需要9分钟左右,主要包括贵定云雾贡茶的基本介绍、贵定云雾贡茶的产品特点有哪些?贵定云雾贡茶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贵定云雾贡茶的获奖荣誉等。
贵定云雾贡茶的基本介绍
屹立贵阳南面八十公里的云雾山,居住着勤劳智慧的苗族同胞,群众有种茶的历史习惯。这就是远近驰名的贵定云雾茶产地贵定县仰望乡和云雾乡。云雾山是苗岭山脉的主峰,海拔高达1500米。产区的两乡各寨土壤疏松。呈酸性、山峰重叠,山上终年云雾缭绕;既有云雾笼罩,又有阳光照射,昼夜温差大,山间溪涧纵横,是古老茶区之一,所产茶叶品质极为优异。民国《贵定通志》记述:“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最有名,惜产量大少,得之极不易……昔皆为贡品。”
贵定云雾茶作为茶中佳品,是由当地品味高、素质优良、理化指标好的仰望种决定的。茶青通过三炒三揉,搓团提毫,文火慢烘的加工,成茶外观形如鱼钩,匀称美观,色泽嫩绿,背附一层细软白毛,气味芳香醇厚,连冲四碗其味仍佳,所以销路甚广。
地域范围
贵定云雾贡茶分布于贵定县所辖行政区内的二十个乡镇,贵定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地理坐标为地处东经106°59′-107°22′,北纬26°05′-26°47′,包括:云雾镇、铁厂乡、抱管乡、昌明镇、猴场堡乡、岩下乡、巩固乡、都六乡、定南乡、旧治镇、沿山镇、盘江镇、城关镇、定东乡、德新镇、新铺乡、新巴镇、落北河乡、马场河乡,云雾贡茶生产面积共3000公顷,年总产量1800吨。
贵定云雾贡茶的产品特点有哪些?
云雾茶采自当地的“仰望种”,具有叶色绿、茸毛多、芽叶肥壮,持嫩性强,且内含成份丰富的特点。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鲜叶原料,为云雾茶品质形成创造了条件。
云雾茶采摘细嫩,俗称“嫩采雅省嘴”,可见芽叶的幼嫩程度。全年采摘五轮左右,春茶采摘三次,清明前后采头道茶,谷雨采二道茶,立夏后采三道茶,最多采2~3次。不采秋茶。采摘标准是以一芽一、二叶为主。
炒制工艺精巧,有三炒三揉后烘干和四炒四揉再烘干两种炒法。三炒三揉后烘干的工艺是:杀青、揉捻、二炒(搓条与搓紧条索)、三炒(揉团提毫)、烘干。四炒四揉就是多一道搓团提毫过程。杀青锅温85~90℃,投叶量1000~1250克,历时10分钟左右。揉捻时间5分钟左右,达到初步起条的目的。二炒锅温70℃左右,散发部分水分后,抓紧时机热锅搓条,起锅搓揉,紧细条索。三炒和四炒的锅温50℃左右,边抖边揉边搓团、解团,反复多次,手势由重到轻,搓至形如鱼钩,茸毫显露即起锅摊凉。最后在锅内低温烘至足干。全程历时约2小时。
品质特点是,形如鱼钩,弯曲美观,披毫,色泽嫩绿,香气浓郁,滋味醇厚,汤色绿而清澈,叶底嫩匀明亮。
贵定云雾贡茶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贵定云雾茶历史悠久。据清康熙《贵州通志》(1673年)载:“贵阳军民府,茶产龙里东苗坡。土人须其叶大乃采之,焙制无法,味不佳,近亦有采芽以造者,稍可供啜。平越军民府,茶出新添、阳宝山。”《续遵义府志》(1936年)引《莼斋偶笔》述:“阳宝山在贵定县北十里,绝高耸。山顶产茶,茁云雾中,谓之云雾茶。为贵州茶品之冠,岁以充贡。”《贵州通志》(1948年)载:“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山最有名,惜产量太少,得之极不易。石阡茶,湄谭眉尖茶,昔皆为贡品。”再据清石刻碑文记载,云雾茶定为贡茶的确切年代,是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贵定云雾贡茶的获奖荣誉
贵定云雾茶早在国内就享有盛名。1985年应邀出席“南京全国名茶展评会”;1986年12月参加北京“中国名特优产品展览会”被选进《中国名茶研究》载入中国名茶史册。1986年以来连续荣获“贵州省名茶”称号。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银质奖。
1988年11月获得贵州省四新产品荣誉称号;同年12月国务院派员专程采访,汇入国务院编写的《中国名优产品名录》,向国内外作广泛宣传介绍。1988年7月贵州电视台专门拍摄、播放了《云雾芳茗》专辑,同年11月17日《贵州日报》作了专题报道。1992年10月荣获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优质产品奖,1993年4月参加中国贵州杜鹃花节展销会获得质量信得过荣誉奖。
贵州省王朝文省长在《云雾茶简介》上写了批文;茶叶界老前辈中国茶学大师陈椽教授、贵州省著名茶学家邓乃朋等都曾写诗赞誉贵定云雾茶的上乘品质。该茶品目前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福州、西安、沈阳、重庆、成都等大中城市,深受名茶商号和众多消费者的赞誉和青睐,市场上供不应求。
以上就是关于贵定云雾贡茶的全部介绍,希望阅读后能让您对贵州贵定特产:贵定云雾贡茶又多一点全新认识,如果您对贵定云雾贡茶的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加“中华特产网”微信进行交流,想了解更多贵州贵定特色产品可点击进入贵州贵定特产大全继续浏览。
最后更新时间:
编辑: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