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东岸桃核雕花?正宗河南上蔡特产:东岸桃核雕花
内容摘要:想知道东岸桃核雕花是什么吗?本文是一篇详细介绍关于河南上蔡特产——东岸桃核雕花的专题文章,由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查阅并收集与东岸桃核雕花的相关资料重新整理编辑而成,全文阅读时长大约需要9分钟左右,主要包括东岸桃核雕花的基本介绍、东岸桃核雕花的产品特点有哪些?东岸桃核雕花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东岸桃核雕花的制作方法等。
东岸桃核雕花的基本介绍
桃核雕花被誉为“上蔡民间一绝”,始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四、五百年历史。上蔡县东岸乡人用小小的桃核雕刻成手链、绣球、十二生肖等雕花工艺品,深受群众欢迎,并逐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东岸桃核雕花的产品特点有哪些?
桃核雕刻工艺品做出来都非常精美,价格也很低,确实可以称得上是物美价廉。但是不要以为这只是一项赚不了大钱的小手艺,艺人们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的标准。恰恰相反,桃核雕刻本来就是一种对人要求非常高的工艺,同时艺人们又不愿意放低标准,所以整个制作过程,是非常繁琐而复杂的——这也许才是上蔡桃核雕刻数百年长盛不衰的个中奥秘吧。
东岸桃核雕花的历史是怎么由来的?
明中叶年间,桃核雕刻工艺品就已经开始出现于民间。
在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以“桃”为吉祥物、用其避邪的传统,古诗有群众于传统春节时“总用新桃换旧符”之句——就连桃符都被视为可以避邪的吉祥物,那么桃核本身,自然更是避邪佳物了。
另外,爱美,是人之天性,无论其人是贵是贱,是男是女。只要有条件,总会最大可能地给自己的生活缀上“美”这块亮晶晶的玉石。而美主要是源于生活,尤多源于民间。所以,当“桃”这种象征着吉祥的民族心理,遇到了“美”这种古今中外世界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的心理需求时,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桃核雕刻工艺。
古时候,贫穷的老百姓,不像达官贵人,可以重金购得名贵饰物,甚至像王崇之类大官僚,为了斗富,可以把最珍贵的宝物视若无物,一砸为快,博得一笑。但是,贫穷永远泯灭不了人们爱美的天性。当老百姓爱美的天性、追求吉祥如意的心愿与贫困的经济状况相遇时,他们的目光便转向了身边,转向那不需要花钱即可实现求吉求美心愿的东西。此时,那在民间遍地皆是、不需花钱即可轻易得到而又象征着吉祥如意、有着“避邪”功能的桃核,自然而然地成了最佳选。
于是,人们在那些随便捡来的桃核上精心地雕刻上了花饰,佩戴在身上,既有装饰功能,又有“避邪”功能,真是几全齐美。
在民间,由于具有上述优点,核桃雕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尤其是逢年过节时候,这种雕刻有特殊花纹的小小桃核,成为历代农家必备之物。后来,连达官贵人也喜欢起了这种别具特色的小饰物,渐渐地,桃核雕刻品便成为一种市场需求。而上蔡作为古代中原文化汇集之地,很多人便逐渐专门从事这项雕刻工艺。
至清初,上蔡县东岸乡在这方面已初具规模。
至清末和民国初年,东岸乡已经有80多户人家从事这一行业,同时也涌现出刘全喜等一批颇具代表性的桃核雕刻工艺艺人。
至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蔡东岸已经出现了一些桃核雕刻专业村,其中柴庄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村共有1000多人,家家户户从事这项独具特色的民间工艺,终于使桃核雕刻这一“小玩艺儿”,成为较大规模的产业,同时成为当地群众经济的一大支柱。
东岸桃核雕花的制作方法
桃核雕刻工艺发展之初,主要是“桃核扣”。这种“桃核扣”,是先有“扣”,后有雕刻工艺。民间艺人们找来桃核,将其加工成扣子的形状,钻孔,缝缀、固定在衣服上。
雕花桃核扣的原料,是一种野生桃的桃核,大多生长在伏牛山和太行山等山区。正月开花,头伏成熟,果肉苦涩,当地人没有人愿意吃,这里的群众叫它为“扣桃”。正是这种野生桃的桃核,质地却特别好,厚实,耐磨,非常适合上蔡人用于雕刻各种图案。柴庄、大苏庄、牌坊刘村过去都利用房前屋后及村边闲地曾有大片种植,所产桃核基本可满足本地加工用。需量大不够用时,再到伏牛山及太行山区去收购。
加工桃核扣的工具有钻、锉刀、镊子及挫口板。从原材料到成品,要经过浸泡、清洗、上色、上光、晾晒、打眼、磨光、加工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凝聚着艺人们无数的心血。
制作时,先将桃核钻眼,再用镊子钳着眼,放于挫口板上,而后用锉刀按照要求大小和形状加工成形。经过加工的桃核扣,形状如桃,上圆下尖,尖部有一小孔,用于缝缀扣绳以固定衣服上。扣子加工成形后,再在扣面上雕刻图案花纹。花纹多种多样,图案千姿百态,有古钱、蜂窝、猴头、盘丝、寿星老等,有的还刻有诗歌或谜语。
以上就是关于东岸桃核雕花的全部介绍,希望阅读后能让您对河南上蔡特产:东岸桃核雕花又多一点全新认识,如果您对东岸桃核雕花的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加“中华特产网”微信进行交流,想了解更多河南上蔡特色产品可点击进入河南上蔡特产大全继续浏览。
最后更新时间:
编辑:中华特产网编审小组